时间:2024年10月30日 阅读量 : 731
2024年10月13日,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茅盾文学奖’ 作品英译与国际传播研究”(21BYY008)承办的 “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高端论坛” 在线上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著名高校的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同探讨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前沿话题,旨在促进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论坛由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邵璐教授主持,吸引了翻译研究者、高校师生及文学翻译爱好者的广泛关注,1160余人次在线参会。
在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湜教授首先发表了致辞,热烈欢迎与会的专家学者,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随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致辞,介绍了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交流与合作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贡献力量。最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邵璐教授致辞,指出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并介绍本论坛将深入审视并思考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与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以推动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深入发展。
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武汉大学刘军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许明武教授、英国斯特灵大学李赛红副教授、香港岭南大学龙惠珠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浙江大学郭国良教授、中山大学詹成教授、中山大学邓志辉教授主持和评议。宋炳辉教授结合传播学理论,探讨了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并提出了翻译实践的语境化分析方法。刘军平教授从跨文化传播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特征和面临的挑战。许明武教授则通过梳理史料,从诗学、文化背景与历史语境三个维度,审视了“十七年”文学外译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影响。李赛红副教授利用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了简·奥斯汀的经典作品《爱玛》在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译者如何解码和改写作品中食物叙事所体现的经济差距和阶级斗争。龙惠珠教授则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文献中的重译问题。
下午,华中科技大学王树槐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徐德荣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崔峰副教授、汕头大学王西强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修文乔教授、闽南师范大学王羽青副教授、中山大学陈庆副教授主持并评议。王树槐教授分析了汉学家在翻译中国文学经典时运用图像象似性、图解象似性、隐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等手法,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打开新窗口。黄立波教授运用语料库技术,对比分析杜甫诗的译入和译出操作规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规律性与差异性,展现了量化分析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徐德荣教授回顾了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的百年历程,探索中国儿童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的有效路径及相应翻译原则和策略。崔峰副教授爬梳了《世界文学》期刊创刊以来,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策略和译介历程。王西强教授以莫言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了中国当代小说英译研究中源文本版本的重要性。
在闭幕式上,邵璐教授总结了论坛呈现的三个特征,并对与会专家学者、师生等表示衷心的感谢,肯定了论坛在促进翻译研究、文学译介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并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继续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的繁荣发展。
本次论坛与会人员紧密围绕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积极回应了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有助于推动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互鉴。
本网站信息搜集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