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

如何让教师培训真正“走心”

时间:2020年12月29日 阅读量 : 1080

安青网讯 近年来来,利用假期对一线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邀请专家、学者、名师作报告、开讲座,派干部、教师到高校、名校考察是其主要形式。尽管投入大,场面壮观,学者云集,但仍旧出现吸引力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此,本报邀请一线教师参与讨论,为优化培训事宜提出建议。

被管理 受教育 如何激发主动性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培训强制参加,否则不能参与评优和晋升,这种用晋级裹挟的培训确实让很多教师很无奈。很多教师认为,利用假期“充电”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培训方式会让教师压力大,很吃力。

芜湖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葛维敏:培训者要转变培训观念。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的教育,都应该把重点和核心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对于教师的能力培训主要是基本功训练和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前者是动作技能训练,基本方法是靠简单的机械重复,后者是培训方法也主要是模仿和达标。在这样的培训中,我们往往把参训的教师作为被动的客体,使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处于“被教育”、“受管理”的被动地位,这种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扼杀了教师的创新精神的形成。

临泉县瓦店镇博汇小学黄志杰:我是反对那种特别死板的培训方式,如请专家来给大家分享成功经验,一帮子教师在下面听讲、做笔记等。这种方式非常不可取,就像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是教师的“独角戏”啊,想象一下课堂效果如何,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培训效果怎么样了。

望江县雷阳中心学校卓照:培训不应该给教师增加思想负担。一些培训要求每个参训教师必须要写几千字的学习心得。我认为,保持一颗快乐心,而不预设很多任务的学习,往往效果更好。学习心得可有可无、可多可少,没有必要非要写3000字、5000字,不要给参训教师带来心理负担,甚至有的老师从网上下载,稍作改动,敷衍交差了事。

开展分类分层培训 因材施教

很多一线教师向记者反映,目前大一统的、单向的讲座式培训缺乏互动交流,激发不起受训教师的兴趣。从许多地方的培训情况看,组织大课堂、采用专家传授的形式是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由于培训时间短,专家、学者不可能事前深入了解教师的需求,所讲内容难免不对教师“胃口”,激发不起教师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专家、学者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教师在台下哈欠连天、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芜湖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葛维敏:虽然现在的培训已经考虑到学科的不同、学段的不同,但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年龄结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不相同,因此他们的需求还是不一样的。年轻教师文化程度高,但实践经验缺乏,需要课堂实践类指导;年长教师经验丰富,但是知识老化,需要学习新科技手段、更新观念;骨干教师各方面表现优秀,在教科研方面还有上升的空间,需要更高层级的指导。培训者就要考虑如何实行“因材施教”的措施。可以对教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不同的需求,培训者结合需求制定一份分类分层级(难度系数)的“菜单”,教师根据各自需求选择相应的“菜单”,之后培训者再对教师进行分类分层级(难度系数)培训。培训的得分要根据层级(难度系数)及完成情况计分,最终作为评定职称、评优晋级的依据。不求齐步走,但求有收效。教师得到自己想要的,继续教育才有价值。

濉溪县五沟中心学校周桥小学黄文平:关注农村教师的特殊需求,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硬件培训课程,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是农村教师迫切需要的一项教学能力,尤其是35周岁以上的教师,对电脑操作不熟练,但很想掌握一些论文编写、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的能力。现在教师们评职称、定级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每年的教学设计、课件大赛,微课大赛都是他们非常渴望而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总是请教年轻教师觉得太麻烦别人,一些乡镇级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很少。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每年培训期可以每所学校委派一名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的教师参加培训,回来后再教其他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让所有教师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针对农村教师在担任语文、数学、外语主课教师的同时,还兼任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体育课的教学的这一情况,呼吁多开设一些专业课的培训,让教师们都有一技之长,既能有助于平时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

培训多元化 教出新花样

芜湖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葛维敏:应坚持“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培训模式。最近几年,为了适应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发挥教研、培训机构统一设置的优势,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锐意改革,创建“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培训模式。“研”是指中小学教学研究,“训”是指中小学教师培训,即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中的岗位培训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学研究有很多相同之处。于是,管理者逐步把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了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坚持“从教研中来,用师训送去”,通过教研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急需,并将其形成继续教育的课程;坚持以岗位培训与为主要培训形式,使培训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坚持教研工作的系统运作、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增加培训的实效性。“研训一体”是优化资源配置,使工作与培训紧密结合的良好途径。

临泉县瓦店镇博汇小学黄志杰:教师培训应该把舞台留给教师们。从一线教师中找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同时穿插一些生动的课堂案例,这比请专家、请名师更有效果,也更接地气,教师们也不受约束。同时一定要多互动,尽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进来,这样,教师培训的效果就出来了。

寿县第三中学江典斌:通识等方面内容,由网络培训完成;方法与技能方面,采用县聘专家、专家和教师结对等形式来带动发展;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这才是教师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可称之为“小教研”。教学教研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这已不言而喻。我们下力气搞好“小教研”,认真发现教学问题,扎实解决教学问题,在教师经过思考有所体会时再去启发、开导,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能以一隅反,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能得到很大提高。做好此项工作的核心是机制。首先,需要搞活教研机制,并将其真正贯彻、落实。其次,需要搞活校长和教师的考核评聘机制,把教学教研工作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完成。再次,需要强化后勤保障制度,设立专项经费来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还有,需要搞活校际交流机制,以问题为抓手,开展校际之间的研究共同体建设。

望江县雷阳中心学校卓照: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曾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开展过“作文导师”和“跟着课本去旅行”等活动,在他的引荐下我曾用三四个月的时间精批细改并讲析了来自国内各地小学生中高年级作文近六十多篇,他带着国内骨干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跟着课本去旅行”并交流写作,这些活动很有趣味,我在这些活动中收获很多。同时,我更感觉到我在这样的活动中成长是有序的、健康的、充实的、自信的。

记者札记

以需求为导向 开展精准培训

□黄 慧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并不排斥假期培训,相反,当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专家、培训讲座时,非常主动地去听课学习。培训好比良医治病,通过“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但目前不少所谓的专家、学者却是“一服药包治百病”“一首山歌唱遍天下”,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了解受训教师的需求,到哪里都是讲一样的内容。另外,部分培训出现商业化、费用高的倾向,除培训费,还有住宿费、交通费乃至考察费。昂贵的费用对于经费本来就紧缺的教育系统特别是农村学校来说难以承受,堵死了大批农村一线教师渴望培训提高的路。如同教师江典斌所说,教师自己也是学习者,如何让教师的教学之水变成教研的“活水”,让教师能够处于学习状态中,培训工作的完善仍是任重而道远。


本网站信息搜集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